法律随笔
李耀辉| 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无罪判决率约万分之3.53
今年两高工作报告中披露了一组组数据,记录着过去一年司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刑事案件相关审判数据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无罪判决的人数,因为这是我国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质量的重要参数,同时能够反映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以及司法系统对人权保障与审慎裁判的平衡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读取到无罪判决率,仅是看到了2024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宣告598名被告人无罪,同比下降25.6%,这样冷冰冰的数字。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今年两会期间发布四大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提到判决无罪、不负刑事责任418人,占比0.03%,刑事案件有罪判决率99.97%。
据往年最高法院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刑事案件无罪判决率急剧下降,以2000年和2014年为例,2000年全国无罪判决人数达6617人,到2014年低至778人,无罪率仅有0.06%,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这些有限的无罪判决案件中,八成以上都是自诉案件,被告人被判有罪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往年无罪判决率:
2010年无罪判决率为0.099%
2011年无罪判决率为0.085%
2012年无罪判决率为0.062%
2013年无罪判决率为0.071%
2014年无罪判决率为0.066%
2015年无罪判决率为0.084%
2016年无罪判决率为0.088%
2017年无罪判决率为0.082%
2018年无罪判决率为0.057%
2019年无罪判决率为0.084%
2020年无罪判决率为0.068%
2021年无罪判决率为0.052%
2022年无罪判决率为0.044%
2023年无罪判决率为0.051%
2024年法院宣告无罪判决率有多高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最高法的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计算出来呢?
法院无罪判决率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案件类型,工作报告中没有对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的审判人数作出区分。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法院审判数据显示宣告无罪163人,其中公诉案件宣告无罪72人。据此北大陈瑞华教授预测,预计全年公诉案件无罪判决300人左右。
再比如一般都是以生效判决为准,今年工作报告特别指出再审改判无罪83件101人,要避免重复计算改判案件。还有部分案件是通过检方撤诉、法院终止审理解决的,应当将撤诉、终止审理等人数计算进去,确保计算公式的分母为“被起诉的被告人总人数”。若被告人被控多项罪名,仅部分罪名成立,通常视为有罪案件或有罪之人,仅当全部罪名都不成立时才视为无罪。再就是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若同一案件中有多名被告人,需按人数分别统计,可能影响被告人数比率。
无罪判决率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24年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公布数字:判处生效被告人160余万人。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布数字:各类刑事案件审结数量为168.99万件,同比下降4.15%。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布数字:依法宣告598人无罪,再审改判无罪101人。
特别说明的是案件数量不等同于判处被告人的数量,工作报告中披露的判决的被告人数量是160余万人,案件数是168.99万件,由此推定被告人人数一定多余案件数,因都不是确切数据,据此得出的结论会有一定偏差,但是影响并不大。因该数量并未区分公诉案件被告人和自诉案件被告人,所以160余万人应当包括了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数量,但不包括无罪判决人数,所以分母要将598个无辜者加上。
根据以上公式粗略计算:598人/(1689900人+598人)*100%=0.000353(约万分之3.53),即2024年度全国各级法院刑事案件无罪判决率约为万分之3.53,也就是10000名被告人中只有3名被告人被宣告无罪。
因缺少自诉案件被告人数量,我们不能计算出公诉案件罪判决率,但有必要说明自诉案件的无罪判决率要比公诉案件高很多,至少一半以上都是自诉案件,甚至有数据显示我国无罪判决案件中,八成以上都是自诉案件,所以公诉案件无罪判决率一定低于万分之3.53。
在今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四大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提到判决无罪、不负刑事责任418人。如果可以作为公诉案件无罪人数的话,根据以上公式粗略计算:418人/(1689900人+598人)*100%=0.000247(约万分之2.47),即2024年度公诉案件无罪判决率约为万分之2.47。
可想而知,刑辩律师取得一件无罪判决的成功案例是要有多么的兴奋。无罪判决案例是一名刑辩律师的最高荣耀,称之为巅峰之作也不为过。
在这种无罪辩护困境之下,获得一份无罪判决已经难如登天,2024年对于我和我的当事人来说是幸运的,我办理了2件公诉案件法院宣告无罪案例,共涉及4名被告人无罪。分别是河北邯郸赵媛媛妨害公务改判无罪案,河北秦皇岛曾庆富诈骗二审改判无罪案。法院作出无罪判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两件案件都历经一审、二审,发回重审,一波三折,经过多次开庭审理后,在律师的坚持不懈的辩护,家属鼎力相助下,加之承办法官的责任和担当,最终取得了无罪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