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美国足迹

时间:2015-09-24 作者:李耀辉刑事辩护网 浏览:2152 打印

习近平的美国足迹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赖竞超

最后更新:2015-09-24 12:01:43 来源:南周时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进行他对美国的第一次国事访问,并将第一次亮相联合国总部讲坛。

从35年前的随访秘书到国家元首,他在不同节点的访美足迹,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美外交,“增信释疑”是重点;而联合国外交,或将进一步阐明中国的大国新定位。

36年前,邓小平接过女骑手递过来的宽边牛仔帽,戴在了头上,他起身,挥帽,几乎在那转瞬之间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国政坛最基层一路走来的同时,习近平在不同层次的对美交往中,养成了自己的外交风格。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旋风九日。最后一站在西雅图——代表团于2月4日下午抵达西雅图,参观波音747飞机的组装车间。那是6层楼高的巨大车间,一些工人正在巨型飞机上操作。参观结束时,邓小平边走边说,他看到了很新颖的东西。

36年后,习近平的访美之旅从西雅图开始。他也来到了波音的组装工厂。而这一次,除了参观,最大的消息是,波音将在中国设立境外的第一家工厂,用于生产波音737。

访问结束后,在致电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时,邓小平说:“这对于我们两国,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就在习近平出发前夕,撰写了《邓小平时代》一书的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在面对媒体谈及习近平访美的意义时,完全复制了这句话。

36年前,邓小平接过女骑手递过来的宽边牛仔帽,戴在了头上,他起身,挥帽,几乎在那转瞬之间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国政坛最基层一路走来的同时,习近平在不同层次的对美交往中,养成了自己的外交风格。

机要秘书与美国的初次邂逅

1985年,河北省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领着一支五人代表团,来到美国的“心脏地带”艾奥瓦州。在一个叫马斯卡廷的小镇,他们住进了当地的普通人家。

县委书记借住的,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美国男孩卧室——墙壁被美式足球海报“吞噬”,桌子被星际迷航的玩偶“占据”。

这个家的女主人艾琳诺·德沃切克生平第一次见到中国人,还是个官儿,她对他的印象是:“非常镇定”“善于倾听并吸取很多信息”,而年轻人竟然看过《教父》,让主人家的女儿表示“非常诧异”。

这个人,就叫习近平。

如果她们知道,这并不是习近平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或许能理解他的“镇定”和对美国电影的不陌生。

是的,他和山姆大叔的故事,得从1980年说起。

彼时,习近平还不是县委书记,而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的机要秘书。

“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在1980年5月初次访问了美国。当时他年仅27岁,是随中国军方负责人耿飚访美的一名下级军官。我曾是美国访华的首位国防部长,是年1月,在以吉米·卡特政府特使身份访问中国时,耿飚恰好负责我的接待工作。”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不久,美国国防政策咨询委员会成员、前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曾发文透露,他是那次访美中国代表团的接待者。

在这次随访中,习近平和时任总参负责海军事务的副总长刘华清等人,还陪同耿飚登上了当时仍在服役的美军“突击者”号航空母舰。

访美两年后,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在世期间发出“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的感叹。可以想象,年轻的机要秘书习近平在看到“突击者”的刹那,在心底又埋下怎样的震撼。

时隔5年,参与接待习近平的时任艾奥瓦州姊妹省州委员会执行主任兰迪,评价前者“总是充满了好奇心”。

这其实也是中美两国互相打开大门后,双方国民的普遍心理。

事实上,早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就掀起了中国热潮。1974年12月至197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登陆美国,从东部首都华盛顿到西部海岸旧金山,展览横跨整个美国大陆,前后吸引了180万人驻足。

中国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道:“那个时候美国对中国仍有很多歧视,比如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但当时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建交了。”周文重正是在中美相互打开大门的环境下,第一批看到美国的中国年轻人。

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心,在两国人民的胸腔内跳动。

县委书记在美国“走基层”

如果说1980年的那次经历让习近平第一次目睹了什么是资本主义强国,那么真正近距离从“人”和“社会”去认识美国,却是在5年后。

2012年2月中旬,尽管屋外飘着雨,马斯卡廷小镇上兰迪家的炉火烧得正旺。沙发上挤满了德沃切克夫妇、兰迪夫妇等十余人,坐在正中的人有着一张黄肤黑发的面孔,对27年前结识的“老朋友”们说:“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来自于你们,对我来说,你们就是美国。”

27年前,这张面孔和另外四位伙伴从遥远的中国河北来到这座美国中部平原小镇,参观了工厂、农场、大学、研究所、政府部门。

他甚至参加了镇上一户人家举办的生日party,和借宿的主人泛舟于密西西比河之上。

年轻时的画面宛如近在咫尺。

习近平引据中国古话“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对27年未见的老友予以赞美。

在这次广受关注的访问中,习近平提出,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

三个月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推进互利共赢合作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他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

年已72岁的艾琳诺对媒体说:“他和27年前我印像中的那个人一样,专注、谦和、有礼,思维敏捷而且幽默。”

而兰迪则说自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者,很清楚自己要了解什么内容,每次都很守时出现且穿戴整洁,这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这样浓情蜜意的重逢,并非始料未及。

建交以后,中美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蜜月”期,民众之间由最初的好奇转向相互好感的构建。

邓小平的“旋风九日”之旅带来的直接帮助是:上世纪8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趋于稳定,重大敏感政治议题的比重相对减弱。里根时期的8·17公报至少在书面上许下了逐步解决军售台湾问题的承诺。

“美国把中国当做‘准同盟’对待,中国想要什么武器美国基本都能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表示。

而中美关系中有关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等常规、双边议题愈发受到重视,低层次的地方政府往来和城市外交开始变得频繁。

也因此,县委书记习近平得以深入美国大陆“心脏”,开展玉米地外交。

和1980年参观航母和五角大楼不同,这一次习近平抱着学为我用的目标而来。重点考察学习了玉米育种和生产,玉米为原料的饲料加工、养殖与肉食加工、食品加工和工业深加工等先进技术。

“艾奥瓦州的玉米种植和深加工技术非常先进。他们采用轮种制,种一茬休两年,再换种其他作物,既保护地力又防止病虫害。”一位当年随习近平同时访问当地的河北省官员这样回忆道。


省委书记推动对美“继续良缘”

在此次访美第一站西雅图的行程中,一个对普通国人而言相对陌生的城市位列其中——位于西雅图南部的工业港口城市塔科玛,习近平将偕夫人彭丽媛一起到访该市的林肯高中。

22年前,习近平还是福州市委书记时,曾到过塔科玛。1993年,习近平和他率领的代表团在塔科玛市全权代表考妮·培根女士家享用了晚餐。菜单是简单的虾、牛油果和肉瓦意大利面。

考妮·培根确信的是,那次访问后,是习近平的倡导和推动,促成福州与塔科玛市于次年缔结姐妹友城关系。因为当时代表塔科玛在友城协议书上签字的便是考妮·培根。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塔科玛从大量涌入的中国投资者手中获益诸多,首当其冲是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为了吸引投资,塔科玛推出一项名为“EB-5”的计划,为投资超过50万美金的外来者提供绿卡和永久居住权。这使得它赢得大量投资的青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该市中心一个酒店和住宅项目就得以吸金1.5亿美元。

而习近平将要到访的林肯高中,在2008年,即与福州一所学校达成交流合作协议。一直到前不久,林肯高中还有一个汉语项目,现在正在尝试重新启动。

据媒体报道,在7个月前官方公布习近平访美的消息以来,美国的很多州和城市比华盛顿州和西雅图更早发出邀请信,但最终,幸运之手伸向西雅图。

“首先西雅图所在的华盛顿州,有四分之一的商品出口到中国,中国已经是它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且该州和中国的贸易额近300亿美元,位于美国各州之首;再者,西雅图是微软、亚马逊等美国IT界巨头的总部所在地;第三,西雅图位于美国西部,从飞行距离讲,是离中国最近的城市,首站选择此地,中国访问团可以做些调整和休息。”曾经于2006年全程陪同胡锦涛访美的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那一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首站也是西雅图。

尽管在国家层面,中美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歧又有一致,却并不妨碍美国的各州和城市竞相争夺与中国增进贸易、投资、旅游和人员往来的机会。

“这是相互对对方的认知问题,我看这些年,把中国看成是伙伴、朋友的美国政客在增加,认为中国是对手、敌手的人在减少。”周文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至于美国老百姓怎么看中国,这位有着40年工作经验的老外交官认为,老百姓对中国还是有好感的。“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5500亿美元,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价廉物美,实际上是给老百姓省钱,所以中美民间友好往来是可以积极乐观看待的。”

周文重的话,似乎从习近平的足迹得以印证。

在1992、1993年先后访美后,2006年,已是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再次踏足美国。在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2006美国·中国浙江周”的活动拉开序幕。习近平与新泽西州州长克辛回顾了浙江与新州25年的“姊妹”关系,并签署了“继续良缘”的合约。

中国元首如何对美增信释疑

从县委书记到市委书记,再到省委书记,如今是一国元首,习近平的美国之旅一路从最基层走来。

这使得他在外交场合懂得如何“走心”——到玉米地里见老友;到赛场上看NBA,和著名球星自拍;面对一桌准备拿敏感问题开炮的美国两党议员,轻松地吃起了一位议员递过来的情人节巧克力;与奥巴马不打领带喝茅台、漫步中南海。

或许,我们将上述的表现理解为这个时代加给元首外交的“必修课”,会显得更加妥当。

这门课在过去几十年就没有那么打紧,充其量算得上是“选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元首外交频繁的趋势一路上扬。可以预见,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及未来,这个趋势还将继续向上。

这意味着对元首的考核次数越来越多,而打分的评委也更加多而复杂,他们不再局限于对方国的领袖、高级政客和商人,他们也不会是“公正”的“陪审团”,而是带着各自诉求和声音的不同利益行为体及个人。

毋庸置疑,习近平在这门课的前几次考核中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单。

一方面,在中美双边贸易额5500亿美元、双边投资额突破1200亿美元的今天,打“亲民牌”继续推进经贸往来,这项得分信手拈来。

但呈现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重“魔障”,比如台湾、军队建设、网络安全等议题,使得中美关系这条道路的路况更加复杂,一不留心便是悬崖峭壁。

2012年,中国知名中美关系学者王缉思和美国学者李侃如发表了《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发现两者在国家安全问题、经济与贸易问题、外交、能源和气候变化、军事、网络安全和情报议题上存在相互不信任和大相径庭的认知。

2013年,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和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撰写的《中美安全关注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6%美国公众和不到1/3的受访精英群体认为美国可以非常信任中国。在如何看待对方国家问题上,视为敌人的公众虽比例不高(美国15%,中国12%),但两国精英和民众普遍视对方为竞争者。

习近平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这次的访问重点之一是“增信释疑”。出发前,他先接见了美国工商界人士和新闻大亨默多克,后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书面专访,就美国各界对中国经济改革前景和网络安全环境的担忧进行回答。

一个例证是,2013年的庄园会晤,习近平正式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想法。“过去历来是美国人定义中美关系,这次习主席先提出来”。

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利益攸关方”,“如果没有那场金融危机,或许中美关系就照着那个提法发展下去了。”金灿荣评价,金融危机以后,大家都受“重伤”,中国只受“轻伤”,相较之下,金融危机成了中国发展的加速器。

很快,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真正刺激美国的是,中国的制造业超过了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舆论认为,双方还要经历一个探索共识,相向而行的阶段。

“不能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中国前驻美大使周文重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